11月28日结束的第三次东盟国家首脑非正式会议发表声明说,东盟成员国将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步伐,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一个由东南亚10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能否在2002年如期成立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经济合作是东盟成立伊始就确立的首要目标。1967年8月8日,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5国外长在曼谷签署的《曼谷宣言》称成立东盟的宗旨就是要“通过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据统计,从1967年至1975年,东盟共提出数十项合作建议,但因各国经济水平不高、发展层次相同,难以开展有效的合作,名目繁多的合作计划大都未能落实。1976年2月,《东盟协调一致宣言》的签署使东盟经济合作自此逐步走上正轨。从1978年开始实施的东盟特惠贸易制度随后成为东盟内部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其目的就是以降低特惠商品的关税、订立长期贸易合同、提供优惠金融条件等方式扩大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该项贸易制度前后实施了15年,但因种种原因,实际效果不大。
90年代初期,国际环境的日趋好转、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步伐加快和东盟国家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推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1992年1月,在新加坡召开的东盟第四次首脑会议签署《关于推进东盟经济合作的框架协定》,决定在15年之内即2008年之前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规定区内贸易将逐步取消配额限制和非关税壁垒,进口关税最终将降至0-5%,以《共同有效优惠关税方案》作为区内贸易主要机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进程的加快,东盟的危机意识日益加深。1994年9月,东盟决定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期限从15年缩短为10年;1995年9月,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同意在2000年时将38000项进口产品的关税降到5%以下,占进口产品总数的88%。东盟的步伐一次次加快。
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东盟成员国多数陷入经济衰退中,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等问题,不少人认为东盟这艘贸易航船会停滞不前了。但是,金融风暴的冲击反而使东盟各国领导人认识到成员国之间加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与开放区内自由贸易的紧迫性。1997年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决定进一步增加免税商品项目,开放航空、商业、渔业、海运、通讯和旅游等服务行业。1998年东盟河内首脑会议决定提前在2002年把90%的贸易产品的关税削减至0-5%,提早实现东盟自由贸易区。1999年东盟更是提出印尼等6个老成员在2015年、越南等4个新成员在2018年以前实现零关税的目标。作为临时措施,东盟国家将在2003年以前将60%的产品关税降到零。
经济利益的驱动是东盟国家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进程的重要因素。首先,区内关税优惠协定是非开放性的,它将使区外贸易伙伴处于不利地位,东盟可以借机扩大内部贸易。据统计,仅在该计划开始实施的第二年,即1994年,印尼、菲律宾和泰国对区内国家的出口分别增长了20.4%、79.9%和33.2%。其次,贸易自由机制将使在区域内任何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都可以直接进入其他东盟国家,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对外国投资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第三,东盟企业可以利用自由贸易区内的关税优势,抵御区外产品的直接竞争。第四,东盟国家的资金、技术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相结合,一方面为相对发达国家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协助落后国家发展经济。
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景看好,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也不少,主要表现在:1、新老成员的经济基础与结构差距很大,发达成员国能否真正做到无条件地让经济落后的4个新成员国完全参与组织内部的经贸交流与合作,以及后者能否迅速向东盟发达国家完全开放市场,目前情况不明朗。2、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一些产品的市场开放步伐可能会因此放缓。如马来西亚就表示可能无法兑现在2000年1月1日将进口汽车关税削减到20%以下的承诺。3、各国仍然可以基于国家安全、社会道德和文化保护等理由,以关税或非关税措施继续限制某些产品的进出口。印尼贸工部官员指出,实现零关税的最大挑战是确保个别成员不会一方面着手削减关税,另一方面又刻意通过其他途径来限制入口,以抵消削减关税的影响。4、成员国间领土、民族、宗教冲突等双边关系问题有可能对组织内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带来一定的影响。5、东盟多个成员国经济结构雷同,出口商品基本相同,互补性不强。这些不利因素势必会影响经济合作的深入进行。因此,东盟未来的经济合作只能缓慢地向前发展。
自由贸易区计划是东盟经过近30年的摸索才提出来的,它已经成为东盟区域合作是否取得进展的试金石,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